姓名:范立珂博士副教授
E-mail:fanlikelizzy@hotmail.com
研究方向:
句法學、語義學、認知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
教育背景:
2007年碩士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師從陳忠教授
2010年博士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師從王德春、金立鑫教授
2015.09——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在職) 師從熊學亮教授
學術經歷:
2012.10——2013.03于香港城市大學訪學師從潘海華教授
2012.07-08 中國語言學書院2012現代語言學核心課程研修班學習中國語言學書院學術委員會主辦
2017.10——2018.10于美國俄勒岡大學做訪學 師從PROFESSOR ZHUOJING-SCHMIDT
工作經歷:
2007年至今先后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從事兼、專職對外漢語教學工作
社會兼職:
中國認知語言學學會、上海市語文學會、香港認知語言學學會會員
主要科研成果:
學術著作:
《位移事件的表達方式探究》,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主要論文:
(1). 試探“進、出”的位移事件表達,《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2016年第4期。
(2). 位移事件表達中各概念的組合方式研究,《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2016年第3期。
(3).位移事件表達中動體和背景的相互關系及其編碼特征,《對外漢語論叢》第十輯,陳慧忠主編,學林出版社, 2016年12月出版。
(4). 現代漢語“路徑”概念的多種編碼方式探究,《現代語言學》第一輯,上海市語文學會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5). “V走”和“V去”的替換條件及其認知理據——兼談動趨式的認知分析,《外語與文化研究》第十二輯,馮慶華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6). 位移事件表達研究的歷史和現狀述評--兼談關于位移事件表達方式研究的新方案,《對外漢語論叢》第九輯,陳慧忠主編,學林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7). 句法分布與概念變化的對應與互動——談“來/去”的三種“位移概念”,《語言教學與研究》(CSSCI來源期刊)2014年第1期。
(8). 談時空概念轉換對“上下”句法語義對應的內在制約,《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2014年第2 期。
(9). “V來”和“V到”的替換條件及認知動因,《漢語學習》(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2012年第1期。
(10). “V走”和“V去”的替換條件及其認知理據,《外語研究》(CSSCI來源期刊)2012年第2期。
(11). 關于副詞“就”義項的“合”的問題的討論,《南陽師范學院院學報》(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2009年第3期。
(12).副詞“就”的三種句式的語義語用分析,《長沙大學學報》(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2009年第6期。
(13).連詞“以至”“以致”和“甚至”的語義語用比較及認知分析,《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14). 副詞“就”的隱喻認知機制探析,《邵陽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15). 漢語初中級水平日本留學生構詞能力測試與偏誤分析,《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6期。
(16).“就”與“了”的隱現問題:“銜接”義和“完成”義的“一致性” 《社科縱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
(17). 關于副詞“就”義項的“分”的問題的討論,《周口師院學報》(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2008年第4期。
(18). “上”字的隱喻認知機制,《外語與文化研究》第六輯,吳友富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19). 信息控制修辭理論指導下的L2教師語言探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
(20). 語氣副詞“都”的功能及內在動因,《對外漢語論叢》第五輯, 王德春主編,學林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21). 淺探“怒”范疇中的身體隱喻,《周口師院學報》(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2006年第6期。
(22). “上”字的隱喻分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
主要項目:
(1). 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8批面上資助項目一等(159641)《位移事件表達方式的類型學考察》(2015-2017)
(2). 主持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4YJC740020)《位移事件的表達方式探究》(2014-2017)
(3). 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I類高峰學科第一批建設項目《平衡語種樣本視閾下位移事件表達方式的類型與共性考察》(2016-2019)
(4). 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2016年導師學術引領計劃項目《漢語趨向動詞的中、英、韓對比及其對應的漢語教學策略研究》(2016-2018)
(5). 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度校級規劃基金項目(KX151297)《位移事件的表達方式研究——“運動”與“路徑”、“句法核心”與“意義核心”的互動與合作》(2013-2015)
(6). 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七屆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句法位置與概念變化的對應,句法核心和意義核心的互動——談“來、去”的三種“位移概念”》(20102-2013)
(7). 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第六屆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V走”和“V去”的替換條件及其認知理據——兼分析動趨式各“V趨”結構的區別性特征》(2011-2012)
(8). 參與2013年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二屆青年教師科研培育團隊項目《當前漢語發展的新變化研究》(QJTD13WCX01)(2013-2016)
(9).參與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度校級重大科研項目《漢語國際教育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對策研究》(KX161052)(2013-2016)
(10). 參與2014年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二屆青年教師科研創新團隊項目成員《中國文化“走出去”視角下的漢語及漢語國際教育研究》(QJTD14LQN01)(2014-2017)